做豆腐也可以发家致富,变成大企业?而每天2万多斤的黄豆又是怎么样生产出来的?这其中包含了多少艰辛与汗水大家难以推测。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行找到了从外事走出的“豆腐老总”----公司2002级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员工张晓强,他所建立的东莞市精味食品有限公司,营业额达到2000多万,日流动毛收入8万余元的销售额让他稳坐珠江三角洲地区豆制品行业的“半壁江山”
服务质量决定产量
“半壁江山”对于张晓强来说丝毫不夸张,说起在珠江三角洲摸爬滚打的几年,让他在副食品行业一步步走向事业的一个个巅峰。自08年在深圳投资第一个厂,到后来东莞、广州等共计5个建厂基地;从一开始的豆皮年产量1800斤到后来的3000斤乃至突破被誉为“中国副食品行业不可能突破的4000斤”;从一开始的一台加工车间,到后来相继吞并政府扶植的两大食品公司“育科方群食品有限公司”和“邑民食品”;从零收入到一天流动毛收入8万多元……这一路的坎坷辛酸只有张总一个人心里最清楚。
建业初期,仅仅拥有5个人的豆皮车间,为了联系客户,张晓强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为了保障信誉度,跑了50公里的路程把客户仅需的十几斤货按时送到;面对艰苦的奋斗历程,他意味深长的回忆到:“最远的一次是我亲自驱车150公里以外的珠海给客户送货。当时生产线上的员工也就40多个,大部分都是跑销售的,其实到最后拼来拼去大家的质量都一样,拼的就是服务,客户发愁的地方我们都要解决,既然人家选我的豆皮,我就给人家好好服务嘛!”
细节决定成败,细致周到的服务,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憨厚老实的张晓强是很好的生意伙伴。他想到单线的派送豆皮远不如成产更加优越。厂房拓展到广州,便成了张晓强最近的一个目标。他说“虽然自己只是一个大专生,但是无论哪个行业,只要用心做前途都是永无止境的”这一席话完完整整的道出了张总凤凰涅槃般的心情,心态决定成败,“豆腐老总”的事业慢慢的强大起来了。
赚钱远不如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好
一路艰辛一路歌。如今的“长白山豆皮”在珠三角已经是尽人皆知了。但是现在的成就,张总却似乎略显镇静,他说:“一个企业的好坏在于领导者的行为心态。踏实做好眼前的事才是最务实的。其实做生意到最后,在乎的并不再仅仅局限于金钱的多少,更多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当把‘长白山’这个品牌从东北老家推广到珠三角,客户的赞赏会让晓强的脸上露出灿烂真实的笑容。
盈利前期,他以房租水电费廉价的优势,和7家豆皮行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凭借毕业后在东风日产学习到管理上的优势,他把公司的人员裁减到最低,不断学习风神汽车的经验,抓住一切时机与外界沟通交流,让原本闭塞的企业变得一步步流通起来。现在珠三角仅剩的3家副食品行业在小强的不断努力下相互协调、支援,而他的“长白山豆皮”也逐步实现了“龙头大哥”的目标。
古今成大事者必有博大之胸襟。就像张晓强说的:“我是做豆皮的,有的人是做房地产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羡慕他人有多辉煌,而是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在本行做得出色,充分挖掘自身最大的潜能,便是成功。”
有效的机制“农村包围城市”
豆皮产业的激烈竞争让张晓强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干的越来越起劲了。他们大胆搞建设,在08年便用80万的资金收购了依靠政府扶植的著名公司产业“育科方群食品有限公司”,又陆续发展直至09年6月投入承包政府管制的“益民食品有限公司”。面对东莞一盘散沙的市场状况,张晓强一味压低成本,开始与大厂竞争,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手段,垄断当地的食品加工。用6万元买断东莞整个一个镇的豆皮加工。说到自己的成功之处,他眼角漏出了会意的笑:“我们从东莞的一个综合性车间开始向外扩展,把车间的产能一步步提高了。”
如今的“豆腐老总”回忆起当时的母校依然心存感激,“我特别感谢母校外事学院,也更加庆幸自己是一名老员工。出去创业的大多年纪很小就就开始闯,也顾不上学历的问题。于是不可避免的拘泥于眼前赚钱的多少。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些一起奋斗的外事员工,他们东拼西凑,为我凑出十来万,并且鼓励我说:‘出去好好闯,赔了,这钱就拉倒;赚了,别忘了大家就行。’”
执拗的年纪,渴望靠自己的双手让自己独立。从员工时代开始,接受外事学院创业特色的教育模式,“自主创业”这个念头便早早的在张总的心底种下萌芽。而今的豆腐企业在珠三角已经真真实实的向大家证实了“出去走一走,闯一闯总还是不错的”。